伴随着婴配粉产品+研究越来越深入,不管是国标的进步还是乳企产品的升级,乳铁蛋白、DHA、OPO、益生菌等热门营养越来越被大家熟知,乳脂球膜、gsMO、燕窝酸等特色营养元素也较为广泛地应用在婴配粉产品中。
因此当前在众多婴配粉产品中,也开始了营养元素添加的细分类竞争,据了解,新国标婴配粉中有近五成产品都对益生菌婴配粉产品进行了布局,市场正处于“益生菌之战”。
益生菌名称变化,拥有2年过渡期
在年,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益生菌做了如下定义:通过摄取适当的量、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活菌。在此之后的多年,企业对益生菌产品不断地研发、创新,随着政策和市场的不断推动,当前在各食品细分领域中,都拥有着益生菌的身影。
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中,益生菌的发展规模也是呈逐渐增速模式,但是婴幼儿能够食用的益生菌并不多,根据在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益生菌名单》中显示,适用于婴幼儿群体使用的有14个菌株,分别为动物双歧杆菌Bb-12、乳双歧杆菌HN、乳双歧杆菌Bi-07、发酵乳杆菌CECT、短双歧杆菌M-16V、嗜酸乳杆菌NCFM*、鼠李糖乳杆菌LGG、鼠李糖乳杆菌HN、鼠李糖乳杆菌MP、罗伊氏乳杆菌DSM、瑞士乳杆菌R、婴儿双歧杆菌R、两歧双歧杆菌R、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
其中鼠李糖乳杆菌MP,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婴幼儿可食用菌种,并在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正式公告,批准“鼠李糖乳杆菌MP”为可用于婴幼儿食品中的菌种。
当前因为新国标的上市以及国家特殊食品查询平台对标签样稿的更新,对婴幼儿可以食用的益生菌名称也进行了更改,比如动物双歧杆菌Bb-12变成了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乳双歧杆菌HN变成了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HN,乳双歧杆菌Bi-07变成了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07,发酵乳杆菌CECT变成了发酵粘液乳杆菌CECT,婴儿双歧杆菌R变成了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R等等。
虽然目前对于菌种的名称有了新规定,但是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也给出了相应解释:益生菌名单更新后,政策宣贯解读、企业调整标签标识、原产品库存消化等需要一定过程。所以为了确保管理科学稳定、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新旧菌种名称均可以使用,过渡期满后均需使用更新后的菌种名单。
笔者查询发现,国家卫健委早在年8月18日就发布了益生菌名称更新公告,过渡期为2年时间,因此在24年8月18日以后,当前所添加婴幼儿可食用益生菌的婴配粉产品均需更换为新益生菌名称。
新国标奶粉中益生菌菌种的比拼
笔者搜索查询了解,在通过新国标注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名单中,使用较多的益生菌菌种为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07、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HN。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添加益生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只添加了动物双歧杆菌Bb-12(包括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有79款。还有53款婴配粉产品添加了乳双歧杆菌Bi-07/乳双歧杆菌HN。而在应用的产品中,不仅有牛奶粉,还有羊奶粉以及有机奶粉产品。
当前在新国标婴配粉产品中所添加的益生菌也已经成为产品竞争趋势,并在产品中所添加的益生菌菌种上也存在比拼。
此外,部分产品在宣传中也布局了这一营养元素,例如,某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宣称产品中添加4倍活性益生菌,提升宝宝肚肚保护力等等。某品牌产品宣称添加益生菌Bb-12,建立肠道保护屏障,调节肠道健康。某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宣称添加益生菌Bb-12,调整肠道微生态等等。
多元化趋势
根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当前在通过新国标注册的婴配粉产品中,有52款产品添加了两种及以上菌株,还有部分品牌添加了3种菌株。
而在产品中对于多种菌株的添加也是在满足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同时这也是产品宣传的卖点之一,并且根据《中国母婴消费市场趋势洞察》中报告显示,伴随着奶粉市场进入多元化、精细化、专业化发展时代,消费者对奶粉的要求正在不断提升,除了基本的营养、品类之外,适用不同体质和不同针对性需求的不同配方的产品成为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