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次氯酸一款新型漱口液 [复制链接]

1#

刷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口腔护理,刷牙的主要目的是清除牙齿表面的牙菌斑。牙菌斑指黏附在牙齿表面或口腔其他软组织上的微生物群,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少量白细胞、脱落的上皮细胞和食物残屑组成。牙菌斑与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是罪魁祸首。它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结构,刷牙则能利用机械方式破坏牙菌斑的结构,将其从牙面上清除,从而预防牙病的发生。但是常规刷牙只能够清除牙面40%~50%的菌斑(邻面只能去30%的菌斑),对于清除口腔软组织表面的菌斑基本无能为力。而漱口水可深人口腔各部位,包括牙刷难接触的牙龈边缘及牙缝,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控制菌斑措施。

老人常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而这个“病从口入”也是指口腔的环境问题,口腔内由于食物残渣、弱碱性唾液都为细菌群提供了合适的繁衍环境。若是不及时清洁,口腔内里的细菌就会危害身体健康。

据研究,口腔内有多种细菌,其中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但有益菌占口腔中可培养微生物的1%左右包括唾液链球菌、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等,但有害菌却占比99%,包括黏性放线菌,口腔球菌,韦荣球菌等,这些庞大的菌群是导致口腔问题的罪魁祸首,如龋齿的形成、口臭、口腔溃疡、牙龈炎等,其菌群危害看以下几个分析:

1、厌氧链球菌中有一种变异链球菌,它能分解食物中的蔗糖产生高分子量、粘度大的不溶性葡聚糖,粘附于牙齿表面而形成菌斑,与龋齿形成有密切关系。

2、厌氧菌的过度繁殖就有可能造成口臭,严重者还会引起牙周病。

3、厌氧菌中的乳杆菌能发酵多糖类产生大量酸,使酸碱度下降至4.5左右,使牙釉质和牙质脱钙而造成龋齿。

年,日本齿科大学的佐藤聪教授等做了《微酸性电解水对口腔内细菌的杀灭效果研究》,研究了SAEW(微酸性电解水,即次氯酸)对具代表性的三种牙周致病菌即伴放线放线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中间普氏菌的杀菌作用,发现SAEW(10~30mg/L)在1分钟内即显示完全杀菌作用,这个杀菌作用直至稀释25%仍有效。同时也显示原液及25%稀释液对常见致龋菌即变异链球菌在1分钟内也有完全杀菌作用。其试验结果如下图:

那么,采用次氯酸水作为漱口水,长期用它漱口是否会对牙齿产生影响或者有腐蚀作用呢?

日本齿科大学的青木青美研究者针对此影响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采用pH值为6.18、有效氯浓度27.4ppm的次氯酸水对牙齿进行2小时的浸泡处理。同时,采用一种腐蚀剂作为对照组,对牙齿进行1分钟的处理,我们先来看一下对照组(腐蚀剂处理)的情况,在数码显微镜下被腐蚀剂处理的牙齿表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下图):

首先,采用扫面电镜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会看到牙齿表面明显疏松,出现鳞状损伤,证明腐蚀剂在短时间内对牙齿表面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那其次,看一下实验组,即使用次氯酸水进行处理的情况,牙齿表面无明显变化。

再来观察扫描电镜下的结果,与上图对比,牙齿表面无明显变化,也无鳞状损伤出现,也就初步说明了2小时的次氯酸水处理不会对牙齿表面产生影响。

那关于次氯酸水用于口腔漱口水,安全性如何呢?

近年来,次氯酸水在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消毒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大量的验证和报道,但是相较于国外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对于次氯酸水在诊疗过程用于病人口腔的作用或者影响的报道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在次氯酸水作为主要成分用于制作漱口水中,推广并不明确和广泛,让人们持有怀疑态度,并在安全问题上处在观察的状态。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SAEW进行了动物毒性实验[沪预研委消()检字第号],检测发现有效氯浓度为80mg/L的次氯酸水急性经口毒性为无毒性,急性吸入毒性试验为无毒性,一次性完整皮肤刺激试验属无毒性,急性眼刺激试验属无毒性,微核试验阴性。同时已公布实施的多个国家标准中,关于次氯酸水的使用方法也提到了其可以用于口腔粘膜的消毒。

以上实验说明,用次氯酸水作为主要成分的漱口水是有效的,并且对牙齿或口腔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在口腔健康问题上,在保持良好刷牙习惯的同时,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B2,保持口腔清洁,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也可使尝试把使用漱口水作为口腔保健的辅助手段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