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献解读在生物絮团中添加益生菌单菌 [复制链接]

1#

今天给大家分享来自Aquaculture的文章:在生物絮团中添加益生菌(单菌种或多菌种)可提高尼罗罗非鱼的水质、生长性能、免疫应答和抗病能力。引用信息如下:

静水及循环水系统的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受到质疑,主要原因是成本高、设备需求大、培养生物产生有*残留物,以及在水处理过程中出现抗药性微生物菌株。此外,水的交换增加了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从而增加了病原体进入培养设施的机会。BF(生物絮团)系统被认为是静水及循环水系统的合适替代品。在BF系统中,异养菌的生长和增殖是通过调节没有交换的水体中的碳氮比来诱导的,因此系统中的细菌总数可达个/mL。该微生物群落能有效降低有*含氮化合物,保持良好的水质。BF系统含有各种潜在益生菌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天然来源,可以对鱼类免疫系统产生积极影响。近年来,益生菌是促进动物健康和生长的科学研究焦点,价格便宜,副作用更少。芽孢杆菌和乳杆菌属在关于鱼类生长、肠道微生物区系、免疫反应以及在循环水系统中的有益影响,许多研究已经报道。论文旨在研究比较在罗非鱼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养殖系统功能的影响,以及养殖系统对益生菌效果的影响,以改善鱼类的生长、消化酶活性、免疫应答和成活率。

罗非鱼(8.63±3.35g)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T1,SR对照组(静水养殖系统);T2,SR+SSP组(静水养殖系统中添加单一菌株);T3,SR+MSP组(静水养殖系统中添加复合菌株);T4,BF+MSP组(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添加复合菌株);T5,BF+SSP组(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添加单一菌株);T6,BF对照组(生物絮团组)。其中饲粮单一菌株(SSP;植物乳杆菌)、多菌株(MSP;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德氏乳杆菌)。

1水质

生物絮团组水的理化性质均有显著(P0.05)的影响(双因素方差分析),生物絮团条件下的O2、pH、电导率(EC)、总溶解性固体(TDS)、总悬浮物(TSS)、总氨氮(TAN)、去离子氨(NH3)和亚硝酸盐(NO2)水平显著高于SR条件,而NO3水平显著低于静水条件。此外,益生菌联合显著影响水体中EC、TAN、NH3、NO2和NO3的积累,说明益生菌对水体中变量的影响不同。与对照组相比,SSP组TAN、NH3和NO2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MSP显著增加了EC,降低了TAN、NH3、NO2和NO3。时间对所有水分指标都有显著影响,即在整个培养期间都有明显的波动。此外,时间和培养系统的交互作用也很明显,这表明在16周的采样过程中,参数的变化模式取决于培养系统。但未检测到时间和益生菌的融合效应,说明益生菌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是一致的。同时,益生菌和培养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对NH3浓度的显著影响。在BF组中,益生菌有效地降低了NH3水平,而在SR条件下,NH3浓度与对照差异不大。

2鱼类生长发育

养殖模式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影响显著(P0.05)(图3)。与SR系统相比,BF系统显著提高了FW、WG、FCR、SGR、ADG和鱼类存活率。培养体系与益生菌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因此,BF系统中添加多菌株罗非鱼的FW、WG和ADG显著高于饲喂多菌株的FW、WG和ADG,而SR条件组之间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3消化酶

双向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系统对罗非鱼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生物絮团系统的鱼体内的酶活性明显增强。益生菌的个体效应或益生菌与培养体系的交互作用对淀粉酶活性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SSP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SR条件下SSP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而BF条件下的SSP组的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差异。

4血清生化物质与免疫

益生菌单独或联合作用对血清参数有显著(P0.05)调节作用(表5)。BF系统养鱼的TP、ALB、球蛋白、总Ig、SOD、MPO和RBA水平升高,MDA和LPS水平下降。然而,ACH50、蛋白酶、LYZ、CAT和AP水平与培养系统无关。同时,与对照日粮相比,含SSP日粮能有效降低血清LPS水平,提高ACH50和MPO水平。而与对照组相比ACH50和LYZ显著升高,同时血清LPS水平降低,加之蛋白酶、SOD、CAT、AP、MPO和RBA的改善,MSP的应用对健康状况更有效果,因为与对照组和SSP组相比,MSP组的鱼的ACH50和LYZ显著升高,而蛋白酶、SOD、CAT、AP、MPO和RBA的水平则有所提高。然而,益生菌没有显著影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总免疫球蛋白。我们发现益生菌-培养系统具有明显的整合效应。与对照组相比,SR组鱼体蛋白酶、SOD、CAT和AP活性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而MSP对BF组鱼体上述指标的影响不明显。

5肠道免疫

肠道酶和促炎细胞因子显著(P0.05)受益生菌和培养系统单独或联合作用的控制,(表5和图3)。微生物絮团的有效性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丙二醛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降低了AP的活性。MSP饲料比其他两种饲料降低了AP活性。在联合作用的情况下,SSP可提高BF系统中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β的水平。在SR条件下,MSP还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CAT、LYZ、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β的活性,降低AP的活性,但主要是提高BF组的LYZ、TNF-α和IL-1β的水平。

6攻*

图4代表尼罗罗非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7天后的累积死亡率。添加益生菌(T4和T5)的BF系统的鱼类死亡率最低,与添加SSP的SR系统(T2处理)相比差异显着(P0.05)。在T3处理中添加MSP也能提高鱼的存活率,与T4和T5处理的存活率在统计学上相当(P0.05)。

结果表明,在添加益生菌的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鱼的生长率、饲料利用率、免疫反应、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这些有益的细菌降低了有*无机氮化合物的浓度,提高了水中的电导率,有效的改善水质。同时,用嗜水气单胞菌攻击的鱼类在添加益生菌的同时也降低了死亡率,多菌种益生菌的免疫效果比单菌种益生菌高。结果还表明,益生菌的效力可能会因培养系统(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这表明以前被证明无效的益生菌在另一种培养环境下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有益微生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