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到郑渊洁 [复制链接]

1#
北京有没有准分子治疗白癜风的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7_1.html

这部片原定于8.13上映(当然,因为疫情的原因,现在已经宣布撤档了),但是8.7就在部分城市开启了超前观影。

身为老郑的忠实读者,我当然是在8.7就前去电影院一睹为快。

客观地讲,这部片拍的其实就那样了,但是人家剧本无敌,情怀拉满,总体而言还是很不错的。跟原著一样,适合全年龄段的观众观看,尤其是适合家长带小孩子看。

大致剧情是顺着原著来的,我在观影的过程中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纸质版《罐头小人》。读纸质书的时候,一切剧情都是在自己脑子里演绎;看电影的时候,熟悉的一幕幕剧情在银幕上上演,我挺感动的。当然,电影的剧情相较原著有所改动,这个结尾就跟我记忆中有偏差,但大致剧情和不少细节都能跟我读过的原著对应的上。

皮皮鲁这个角色的选角还挺不错,跟我心目中的那个很皮很淘气的男孩形象很是契合。但是五个罐头小人的选角让我有点意外,上尉的扮演者挺好,很有气质,但是歌唱家的扮演者明显比其他四个小人儿的年龄大,显得有点突兀。

罐头小人大战老鼠那段剧情,特效做的老鼠果然还是太假了,给人一种剧组经费不足的感觉,但也还看得过去吧。

电影结局,上尉为了救鲁西西受了伤,医院,然而上尉是RH阴性血,医院没有这种血型的血,医院也调不来这种血,最后是同为RH阴性血的徐老师伸出了援手。徐老师献血救上尉这段剧情我记得很清楚,我甚至还大概能回忆起来老郑在书中是怎样记叙这段的。言简意赅,寥寥几笔把徐老师的形象立了起来。徐老师这个形象在影片前半部分都比较负面,一昧追求学生成绩的那种,到了后半部分变得正面了起来,教书育人嘛,她也有自己的苦衷,内心还是爱着孩子们的。

影片主要探讨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种模式,哪种教育更适合孩子呢?

影片一开始的情节表现的就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因为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大家都变得唯分数论。鲁西西和皮皮鲁,两个人都在班里排第一,一个正数一个倒数,两个人在学校和家里的待遇千差万别。

但是自从博士在考场上帮了皮皮鲁一把,并且鲁西西因为考前没休息好导致考砸后,两人的成绩几乎是颠倒了过来,皮皮鲁享受到了众星捧月的待遇,而鲁西西则迅速被老师和家长冷落。

像皮皮鲁这样的孩子,从被冷落到被重视可能还察觉不到这种唯分数论的环境有多病态;对这种环境感受最深刻的应该是鲁西西这样的孩子,手上一直拿到的是好牌,突然有一把拿到了烂牌,周围人的态度反转之大,带给人的心理落差之大是很恶心人的。但凡有一次考砸,那就是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家长对不起学校,所有人都在有意无意地灌输、传播这种观念,这对小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我个人是很反感这一套的,毕竟我也体验过。小学倒还好,没什么学习的压力,一天到晚就是玩儿,诶就是玩儿。到了初高中,反复出现过好几次考砸的情况,习以为常了都。主要是第一次考砸,感受到周围人态度的变化最让人难受。我记得那是我初二那年,英语考试突然提高了难度,好像是换了考试题型,大家都不太适应。我当时年少轻狂就看不惯英语老师,因为跟他有过节,就要跟他对着干。分的卷子,跟我排名相近的同学都能考+甚至+,我考73(就是不认真作答咋了),成绩一出来,嚯,我就一句话形容那种感受——“里外不是人”。成绩差难道就不配活着了?真的,我真没夸张,不信的朋友们可以故意考差一次试试,如果感受不到落差,只能说明你生活在一个挺好的环境里,那挺好。

所以我一直老羡慕老郑的孩子了,有老郑力排众议,与唯分数论公开叫板,挺难得的。郑亚旗可以不在乎成绩,咱不行啊,咱没郑渊洁这样的爹。

老郑也不是说反对教育,而是反对唯分数论,有的孩子能力强的方面不是考试能体现的,那能说人家不行吗?

教育孩子成长这一块,重要的不是分数高低,重要的是能不能通过教育让孩子真正学到东西。

一直都有人争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哪种好。受限于教育成本等因素,我们也不能武断的说应试教育就是不好,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个条件接受素质教育。我个人觉得,几千年的科举制度流传下来,应试教育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但不管是哪种教育,能让孩子有所收获才是最重要的。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能因人而异,发掘每个孩子的潜力,发挥其长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