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员回访三天津大学面塑制作技艺与木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www.znlvye.com/
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工作要求,为更好地总结培训经验,考察培训效果,为后期更好地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天津大学非遗研培工作组专程对面塑制作技艺与木雕技艺学员进行了回访活动。回访深入学员所在地,通过走访和面谈的形式,直观地了解参加非遗培训学员的技艺传承现状以及通过培训后他们的手工技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等。年1月4日上午,由天津大学非遗研培中心的马知遥教授带领研培团队来到天津市蓟县,对年暑期参加木雕技艺培训的学员杨长祥进行了回访。

(天津大学非遗研培团队访谈现场)

杨长祥老师学艺源于对根雕的兴趣,这一兴趣一直伴随着杨老师学艺的全程,使他逐步接触到了木雕,并深深喜爱上了这门传统技艺。年,杨老师在蓟县旅游局雕刻厂拜师史弈梅,学习绘画、木雕、竹雕、骨雕和核雕,这为他以后精湛的技艺打下了基础。为进一步加深技艺,两年后杨老师在北京黑豆峪村百帝宫拜池汉章先生为师学习泥塑,并将泥塑的一些想象融入到了木雕中。但在不断的创作中,杨老师觉得自己的作品风格还有待丰富,技艺也需进一步完善,于是便到天津客运公司雕刻厂拜尔士华为师学习花鸟雕刻技艺,尔士华师承“传统木雕”传承人刘杏林先生,技艺精湛。在此学艺两年后,杨老师结合自己丰富的学艺经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杨老师向研培团队展示自己学艺时期的作品)

在选材上杨老师多以崖柏、油梨、火琉璃以及当地的麻梨疙瘩(学名“鼠李”,在我国北方对其制品的把玩已有很长历史)为主,且有自己的选材标准:注重俏色;强调色彩的变化;质感细腻。杨老师的雕刻技法以圆雕、透雕和镂雕为主,以农村生活实践为素材和灵感,将深山与清风明月中悠闲自得的农村田园情趣融入到作品中,给人一种生气勃勃、恬淡舒适的生活真实感。杨老师不仅善于抓住生活细节,而且善于妙用细节、巧设细节,从细节处放大作品的寓意,让人于作品中体验生活的同时,又不得不感叹其手法的玄妙入神。杨老师这种独特的创造风格,也让他屡次获奖。他曾获山东省举办的全国桃文化商品创新设计大赛的两次金奖、一次银奖以及一次网络人气一等奖,等等。

(杨老师部分田园风格作品展示)

通过研培,杨老师觉得自己收获颇丰。首先是对国家关于非遗的*策更加了解,意识到了国家对非遗的重视程度,从而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懂得利用*策指导和保护自己。其次是通过研培自己获得了平台支撑,更容易报名参加一些活动和比赛,这能使自己不断得到磨砺、取长补短,并且增长见识。再者就是获得了观念的更新,对创造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与体悟,明白了自身的不足与改善途径,懂得了传播方式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最后就是通过研培,学员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彼此能不断地交流切磋,互相帮助,相互鼓励,形成了一个团体,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其中每个成员技艺的精进、观念的更新以及木雕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杨老师也将研培的收获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许多妙趣横生的作品。这些作品基于自然的基础上,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运斤成风的技巧,让朴实的造型更加传神,极具艺术性。

(杨老师在向研培团队展示新作品)

访谈的最后,杨老师还告诉我们,他现在想办一个自己的博物馆,一方面是督促自己不能松懈,继续精进技艺;另一方面是通过展示,用作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中国恬静自得的农家生活,并讲述自己的创作故事。在喧哗中独取一片宁静,执着一门技艺,追求一份“匠心”;在生活中体悟,在文化与传统中耕耘,这就是杨老师非遗的故事,一种自得,一种纯朴以及万千的热爱。

撰文:常国毅

照片:赵静宜、高姗、刘雪、常国毅

编辑:常国毅

审核:马知遥

年天津大学加入非遗研培计划,利用天津大学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优势,深入非遗保护和传承,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天津大学研培团队

北洋非遗天津大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