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卷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中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有哪些要忌         http://m.39.net/pf/a_6985661.html

《中国中医药年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其前身为年上海中医学院创办的《中医年鉴》,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年鉴》,至今已连续编撰出版36卷。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将《中国中医药年鉴》分为行*卷和学术卷两部分,行*卷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承办,学术卷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以下简称《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中医药学术成就和学术进展的综合性、前沿性、权威性、史料性工具书,也是一部属于国家历史档案性质的工具书。

中药质量评价概述

2018年,中药质量评价在动物类药材特异性基因扩增鉴别,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质量评价与预测,中药特征指标性成分含量及其特征图谱的质量表征关联分析,特征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中药材质量评价,一测多评法或多指标成分结合特征(指纹)图谱的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中药对照提取物的中药质量控制和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一致性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

基于COI基因序列特异性扩增技术动物类药材鉴定

菲牛蛭Poecilobdellamanillensis又称金边蚂蟥,有效成分主要是水蛭素、菲牛蛭素A、菲牛蛭素B,其身体两侧的金边为其鉴定特征,但是菲牛蛭死后及其干品金边消失,不易分辨、鉴定。过立农等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水蛭样品的COI序列进行扩增,针对菲牛蛭素的编码基因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上搜索得到菲牛蛭素的蛋白序列CAA.1,由该段蛋白序列推导出的编码基因的序列为X.1,根据基因序列X.1利用PrimerPremier5软件设计引物,利用MEGA6.06软件构建NJ树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COI序列的NJ树聚类分析可以确定20批水蛭样品中的9批为菲牛蛭,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预实验筛选出的引物7为最佳实验引物。李楠等根据龟甲与鳖甲及3种常见伪品的全基因组序列的差异,设计了5对特异性引物(PCR、PTS、PMS、PPS、PAF),采用SDS法、酚仿[酚:三氯甲烷:异戊醇(25:24:1)]抽提法从龟甲与鳖甲中提取与纯化DNA,并通过PCR对目标片段进行扩增,产物以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及凝胶成像系统检测,并根据电泳条带的有无及分子量大小以鉴定真伪。结果,龟甲与鳖甲及其常见伪品巴西龟Trachemysscripta、花龟Mauremyssinensis、佛罗里达鳖Apaloneferox的DNA经扩增后分别在、、81、bp处产生条带,且引物间无交叉反应,体现出很强的专属性,5个物种DNA的检出限为1ng。40批市售样品经特异性扩增后均成功鉴定了其动物基原,18批龟甲药材与饮片来源于乌龟Chinemysreevesii,20批鳖甲药材与饮片来源于鳖Pekodiscussinensis,2批龟甲药材来源于伪品巴西龟。

基于Q-Marker为核心的中药质量评价与预测

Q-Marker是建立以疗效为核心质量控制体系的关键。张铁*等从质量传递与溯源、成分特有性、成分的有效性、成分可测性以及复方配伍环境5个方面,系统论述Q-Marker的科学内涵及其发现和确定的原则、思路和方法,提出了基于“五原则”的复方中药Q-Marker发现的基本思路方法和研究路径,强调Q-Marker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聚焦中药质量属性的本质特征以及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以“五原则”统领复方中药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体现在4个方面:①通过“有效”和“特有”的原则反映质量评价体系与有效性的关联和专有性的特点。②基于“配伍环境”使质量研究回归和还原到中医药理论和临床作用的本质特点。③以“可测性”的“点-线-面-体”的基本原则和研究思路再现中药质量属性的全貌。④以“质量传递与溯源”指导和应用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侯小涛等基于肉桂及其复方的传统功效,在对肉桂资源、化学成分、主要药理活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挥发油、多酚类、二萜类等成分与药效的关系,分析生源途径、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提出肉桂中的挥发油及其中的肉桂醛和肉桂酸、多酚类、*烷醇类和萜类成分与其有效性密切相关,是其可能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可作为肉桂的Q-Marker。李冲冲等从化学成分与传统药性、传统功效、临床新用途相关性、入血成分、可测成分、不同配伍中显效成分、贮藏时间影响含量成分的变化,并结合车前属植物环烯醚萜类成分生源途径分析,对车前子Q-Marker的筛选和确定进行系统性的文献分析和论证,提出了Q-Marker分析的可行路径和可参照的模式方法。许姗姗通过对陈皮、枳实、枳壳3药药效、药性、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的特异性、生源途径、成分的含量等的分析,对陈皮、枳实、枳壳的Q-Marker进行预测。结果,橙皮苷、川陈皮素、辛弗林可作为陈皮Q-Marker;新橙皮苷、柚皮苷、芸香柚皮苷、辛弗林可作为枳实、枳壳Q-Marker。虽然3种中药均含有橙皮苷,但陈皮中橙皮苷的含量远高于枳实、枳壳;枳实、枳壳均含有柚皮苷和新橙皮苷,但枳实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含量为枳壳的1.5~3倍;3种中药辛弗林的含量随着酸橙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而有下降的趋势。张笑敏等研究发现,夏天无和延胡索同属罂粟科紫堇属Corydalis植物,传统功效辨识上虽都具有止痛的功效,但侧重点不同;主要有效成分虽均为生物碱类,延胡索以原小檗碱型生物碱、原阿片碱型生物碱和阿朴啡类生物碱为主,而夏天无以苯酞异喹啉类生物碱、原阿片碱型生物碱和简单异喹啉类生物碱为主;化学成分类型及含量的不同导致其药理作用的差异及临床应用不同,临床上延胡索主要用于胸胁脘腹疼痛、跌打损伤等,而夏天无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等。通过系统的文献论证和预测分析,认为可将原阿片碱、延胡索乙素、巴马汀、毕枯枯灵、四氢药根碱、别隐品碱作为夏天无Q-Marker。

基于中药特征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及其特征图谱构建质量表征关联分析

李倩等采用HPLC-PDA法对16批百合药材中的酚酸类指标性成分(阿魏酸)和皂苷类指标性成分(薯蓣皂苷)进行含量测定,并建立百合特征图谱(酚酸类特征峰12个,皂苷类特征峰9个),基于特征图谱中特征峰的梳理及其所属化学类型对16批百合药材进行质的表征,基于特征图谱中指标性成分阿魏酸、薯蓣皂苷及酚酸类(以阿魏酸为表征)、皂苷类(以薯蓣皂苷为表征)的含量和峰面积分别对16批百合药材进行量的表征,并基于基准药材将16批百合药材质与量的表征结果进行关联性分析,综合评价得出批号优良度居前的样品。刘璐等基于决明子(小决明Cassiatora)中的酚类成分(萘骈吡喃酮类成分和蒽醌类成分)在降血脂方面均为药物体系的基本组成成分,且去甲红镰霉素6-O-β-D-龙胆二糖苷、红镰霉素6-O-β-D-龙胆二糖苷、决明子苷、决明子苷C和蒽醌类成分橙*决明素6-O-β-D-葡萄糖苷及橙*决明素为其主要特征性成分,采用HPLC-PDA法检测决明子药物体系构架的特征图谱(12个酚类特征峰),基于特征图谱中特征峰的梳理及所属化学类型对11批决明子药材进行质的表征,基于特征图谱中6个特征指标性成分和萘骈吡喃酮类、蒽醌类的含量对11批决明子药材进行量的表征,并基于基准药材将11批决明子药材质与量的表征结果分别进行关联性分析,综合评价得出批号优良度居前的样品。张元元等采用HPLC-PDA法建立了同时测定酚类(原儿茶酸、鞣花酸、槲皮素、异鼠李素)和*酮类(水仙苷)成分及其沙棘酚类特征图谱(酚类特征峰3个,*酮类特征峰15个)质量表征方法,对11批沙棘药材进行质与量的表征及关联性分析,综合评价得出批号优良度居前的样品。吕珊等基于砂仁中的酚类成分为促胃动力药效物质基础,采用HPLC-PDA法同时测定砂仁饮片中5个酚类特征指标性成分(原儿茶酸、香草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槲皮苷)的含量,并建立砂仁饮片酚类特征图谱(酚类特征峰2个,*酮类特征峰9个),基于特征图谱中特征峰的数量及其所属化学类型对11批砂仁饮片进行质的表征,以及特征图谱中特征指标性成分及*酮类(以儿茶素表征)成分的含量和峰面积分别对11批砂仁饮片进行量的表征,并基于基准参比饮片将11批砂仁饮片质与量的表征结果进行关联性分析,依据特征性成分、类型成分的含量、相对含量、峰面积及相对峰面积的质量表征综合评价得出批号优良居前样品。陈梦杰等采用HPLC对15批蒲公英饮片中的酚类特征成分(原儿茶酸、单咖啡酰酒石酸、绿原酸、咖啡酸、对香豆酸等)含量进行测定,并建立了蒲公英酚类特征图谱(酚酸类特征峰10个,*酮类特征峰4个),基于特征图谱中特征峰的梳理及所属化学类型对15批蒲公英饮片进行质的表征,以及特征成分原儿茶酸、单咖啡酰酒石酸、绿原酸、咖啡酸、对香豆酸、异绿原酸A、菊苣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及酚酸类(以咖啡酸表征),*酮类(以木犀草素表征)的含量和峰面积分别对15批蒲公英饮片进行量的表征,并基于基准饮片对15批蒲公英饮片质与量的表征结果进行关联性分析,综合评价得出批号优良度居前的样品。

编委简介

陈建伟,博士生导师。年担任《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委。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生药学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国家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和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分会委员,江苏省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药用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编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生药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生物技术》,参编《中华本草》“NutsandSeedsinHealthandDiseasePrevention”等20余部专著。获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8项,发表学术论文余篇,SCI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

寇俊萍,博士生导师。年担任《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委。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副院长。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部中医中药学科同行评议、学科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成果与奖励评审专家,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药免疫、网络药理学、真实世界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网络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药科大学学报、药学研究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10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主持完成企业委托课题20余项。主要参与完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余项。在BrJPharmacol等杂志上发表论文余篇,获专利证书17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编辑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