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0年,人类发现了肥胖和糖尿病的众多风险因素,而过去10年,科学家发现菌群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可变因素。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在参与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同时,也对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产生重要影响。
划重点:肠道菌群紊乱也可能部分导致糖尿病。而且不仅是2型糖尿病,包括1型糖尿病的发生也与肠道菌群的紊乱有关。
原因是,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菌群多样性和稳定性的破坏。有益菌群的减少或有害菌群和条件性致病菌群的增强可引起肠道的低度慢性炎症,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
研究人员发现,肠道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减少与糖耐量异常密切相关,糖耐量异常可影响葡萄糖和能量的吸收,同时促进脂肪的合成和储存,参与糖尿病的发生。
总之,目前的证据已经确认:之所以发生糖尿病,包括糖尿病之所以得不到控制,可能与我们的肠道菌群有关。01那么,知道了这个道理,对于治疗糖尿病,概念肠道菌群有作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
1.神药二甲双胍、拜糖平、glp-1这些降糖药之所发挥治疗糖尿病的作用,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改变了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知名学术期刊《细胞》杂志上的研究)。
2.减重手术之所以治疗糖尿病,其核心机制也有可能是改变了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粪便菌群组成的变换可能缓解了肥胖和II型糖尿病症状。(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的研究);
3.有的人狂吃不胖也不得糖尿病,有的人即使吃的很少也发生糖尿病,其根本因素可能是体内存在“糖尿病特征肠道菌群”(上海交大陈立平教授CC讲座提到)
4.通过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治疗糖尿病12周,糖化血红蛋白平均降了1%!(著名期刊jcem杂志)
5.将糖尿病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无菌小鼠身上,被移植菌群的小鼠发生了糖尿病。(西湖大学郑钜圣的实验)。
6.年美国的《梅奥临床进展》(MayoClinicProceedings)杂志网络版上的一份研究中写道:“成功”减肥组的人体内的一种叫做Phascolarctobacterium的细菌含量更高,而“不成功”减肥组的人体内的一种叫做Dialister的细菌含量更高。
你也可以通过检测自己的肠道菌群,针对性的改善,从根本性的重构肠道菌群,改变糖尿病或者肥胖体质。
如何改善肠道菌群1.膳食结构调整
-全谷物、杂豆类应占主食摄入量的1/3;
-每日蔬菜摄入量-克,深色蔬菜占1/2以上,绿叶菜不少于70克;
-常吃鱼虾蟹贝及禽类,畜肉适量,减少肥肉摄入;
-保证每日克液态奶或者相当量的奶制品的摄入;
-烹调注意少油少盐,成人每天烹调油25-30克,
食盐用量不超过6克;
2.适量运动
运动也可以增加肠道菌群的丰富性。NatureReviews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相比于久坐者,运动员的粪便菌群物种丰富度更高,普氏菌属丰度升高,拟杆菌属丰度降低;
3.补充益生元或益生菌
我们的肠道菌群包含至种不同的细菌,基因总数是人类的多倍。有害菌的增加,有益菌的减少就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衡,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有益菌包括我们熟知的双歧杆菌,罗伊氏乳杆菌,鼠李糖杆菌等。问题是:胃酸会消灭益生菌,因此在购买益生菌的时候,各位不仅要靠其菌群数量,还要定植率(多少能在肠道内存活)。否则再多数量的菌群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还有一种方式是补充益生元,益生元是益生菌的“粮食”,主要包括那些本身不被人体消化的多糖类物质,如膳食纤维(包括菊粉)、水苏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等。当然最好的方式是从食物中获取,多吃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见上文的“膳食结构调整”)。
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本身肠道菌群破坏比较严重的话,单一补充益生元不仅不利而且有害。《细胞》杂志一个研究,一个有遗传倾向,肠道菌群破坏已比较严重的实验动物,单一补充某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益生元)6个月以后被实验的动物发生肝癌。
4.肠道菌群移植
当然,医院开展了肠道菌群移植的治疗方法。包括以灌鼻或者肠镜的方式,将益生菌(还有重口味的粪菌移植)直接输送到肠道内。这样可以绕过胃酸屏障,起到更加直接的效果。
通过检测了解自己的疾病特征肠道菌群
通过肠道菌群检测的方式,明确的知道跟自身疾病相关的特征菌群活性,还可以知道肠道菌群的代谢水平。
进而发现疾病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了解自身饮食结构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医学和营养专家进行精准而个体化的膳食调整、益生菌补充和生活方式干预,减少盲目的无效金钱浪费。
检测流程
一、购买检测服务(之后签署检测申请单)
二、检测机构邮寄采样试剂盒
三、按照给到的简单教程采集晨便
四、将采样后的试剂盒邮寄回检测机构
五、检测和出具检测报告
检测后干预
1
医谆?精准营养根据检测结果,医院医生团队给出个体化的饮食结构评估和膳食营养指导,运动处方和心理干预处方等。2可根据检测结果针对性的给予特定益生菌制剂的干预以{进行肠道菌群移植(需在有医院或诊所进行)}。3膳食和生活干预过程中,随时有专业的营养师和医生团队给予及时指导。
更多临床研究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