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本草问对蒲黄 [复制链接]

1#

本草问对:蒲*

蒲*,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载蒲*“此即蒲厘花上*粉也”,明确指出蒲*药用为花粉。北宋《本草图经》中描述较为详细,“春初生嫩叶,未出水时,红白色茸茸然”“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捧杵,故俚俗谓蒲捶,亦谓之蒲厘。花*,即花中蕊屑也。细若金粉,当其欲开时,有便取之。”《本草衍义》又说“蒲*处处有,即蒲槌中*粉也。”现代药用蒲*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TyphaangustifoliaL.、东方香蒲TyphaorientalisPresl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可见,古今蒲*来源较为一致。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治疗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中有“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的记载,蒲灰散由蒲灰、滑石组成。历代对蒲灰有多种解读,如明代楼英《医学纲目》认为是蒲*粉;清代徐彬《金匮要略论注》认为是蒲席灰;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认为是香蒲;近代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认为是蒲蒻,即蒲*茎叶;曹颖甫《金匮发微》认为是菖蒲,各有各的说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是汉代之后的一部著名方书,承载延用了《金匮要略》中不少方剂。从《备急千金要方》中收录蒲*、滑石两味组方治“小便不利,茎中疼痛,小腹急痛”来看,蒲灰应当以蒲*为妥。

蒲*的适应症,自《神农本草经》就讲“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这一功用一直延续两千年至今。蒲*炮制入药最早见于《雷公炮炙论》,“凡欲使蒲*,须隔三重纸焙令色*,蒸半日,却,焙令干用之妙。”书中提到了“蒸”后“焙”的加工方法。五代《日华子本草》载:“入药要破血消肿即生使,要补血止血即炒用。”明确讲蒲*生用活血、炒用止血,自此有了“生行熟止”之说。其实这一说辞并不完全正确。生蒲*用于止血、炒蒲*用于活血在历史上也多有使用。如《千金要方》止血均用生蒲*,明代孙一奎也善用蒲*止血,《血证论》用生蒲*止血更是比比皆是。而宋代《圣济总录》、严用和《严氏济生方》、金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用炒蒲*行血也多有记载。蒲*中的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具有止血、化瘀,通淋的作用,香蒲新苷具有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蒲*炒后这两种成分含量降低,这可能是炒蒲*止血作用增强的原因。生熟蒲*都有止血化瘀的作用,只不过生用长于行血,炒用则长于止血而已。《神农本草经》对蒲*功用描述居然是如此之精确,张仲景用药如此之考究,这背后究竟承载了多少次民间百姓的试吃经历呢?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了。

京城老半

年08月07日整理

年03月08日修订

香蒲Typhaorientalis

半夏秋时

谢谢鼓励,再接再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